首页 公路新闻行业聚焦正文

老道班故事——云山之上有道班

日期:2022-09-14   |  来源:   |  浏览: 次

一张90年代的老照片,一小群人的合影,他们身后的黄色小楼格外亮丽。“汗洒公路铺坦途,情系道班建小家”,二楼阳台上的14个白底红字十分醒目,似乎在隔着时空告诉人们,合影里的这群人热爱工作、甘于奉献。

云山山麓,华双路旁,秦安公路段云山道班坐落于此。老照片上合影的这群人便是当年的道班养路工,黄色小楼是当时的道班住房,修建于1990年。黄色小楼并非云山道班建立之初的模样,遗憾的是早先的几间土坯瓦片道班房没有留下影像资料,最原始的样子只能随着那些艰辛的养路岁月一起深深印刻在老一辈道班人的心里,无法在今天重现。


砂土路养成了“高速路”

上世纪90年代的云山道班有养路工十几人,管养着省道207线8公里油路、县道442线10.1公里的砂土路。值得一提的是10.1公里的砂土路时称云土路,经道班工人精心养护改造后成为了全总段砂土路中的典型代表,路面平坦、边沟畅通、路容整洁,云土路因良好的路况被当地群众戏称为“砂土高速”,地方交通局也曾多次观摩学习这一路段的养护管理经验。

群众的赞誉背后,是云山道班人一心扑在公路上,埋头苦干的付出。“春运安全优质服务”“百日路面养护”“大干六十天”····,当年的竞赛活动接连不断,他们采用勤清扫、勤回砂、勤产垫的“三勤”养护法,多次在竞赛中拔得头筹。砂土路面在车流量大的时候,车辙、坑洼极易出现。严重的时候,道班工人一趟刮路平整的工作还没到路尾,前面的路面上又出现了新的车辙。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的道班人,在日常的养护实践中经常利用雨前雨后及小雨期间整修路面,在砂砾中掺配红黏土,保持路面的平整度和整体稳定性。夏秋季节,雨水较多,道班人工人分为几个小组,每天夜里轮流对公路进行检查修复,形成了白加黑的养护模式。再苦再累也要保障公路畅通的目标是道班人心中坚定的信念。


事业家庭两难全

炎炎夏日,麦收时节,也是养护生产的黄金季节。干黄的麦叶在熏风中沙沙作响,麦穗摇晃着脑袋,家里的老人、娃娃一齐上阵帮着割麦子,道班人的心里都有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是大家都知道,农忙季节,也正是公路运输最吃紧的时候,养路工作更是不敢放松片刻。云山道班是一个责任意识强,纪律严明的集体,没有一个人因为收割麦子而请假回家。道班人的家属也清楚,他们起早贪黑、艰辛劳作,养路护路、服务社会十分不易,照顾好家里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1996年秦安公路段以道班人辛苦养路顾不上回家,职工家属来道班探亲的故事为原型,创编了眉户戏《双探亲》,戏剧一经演出,好评如潮。《双探亲》的演出让当时的社会群众对养路工作和养路工人有了新的认识,也切身感受到了公路养护工作的艰辛和不易。


老班长像老黄牛

两人一间的标准化宿舍,桌椅、床头柜,衣架、脸盆架一应俱全,床单被褥整齐美观,道班的卫生环境干净整洁,加上公路养护的突出业绩,1993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云山道班全国模范职工小家荣誉称号。

火车跑的块,全靠车头带。说到先进的集体云山道班,很多人首先想到瘦高个、话不多,皮肤黝黑,在路上一闲下来就发慌的老班长姚元生。

改造云土路的那三年,是老班长养路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光。在缺钱少人没机械的情况下,他毅然带领全班职工,靠着架子车、铁锹、洋镐和勤劳的双手,取直弯道3处,改造窄险路段5处,加宽路基达1米以上,大大改善了公路通行条件。那时,他和同事们吃尽了苦头,石头砸烂了脚,怕耽搁时间,只能用火柴盒上的磷条、黄蒿和细黄土结合的土方法简单包扎止血;有人炒拌沥青料时过度劳累晕倒在操作台上,自己高一截的职工气跑3路及时;因长期过度劳累,心脏病发作,晕倒在工地上,输液治疗时,依然放心不下工作···大家都说,老班长就像是一头孜孜不倦的老黄牛。

老班长踏实做人,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书写着自己平凡的人生,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甘肃省工人明星、全国优秀养路工、天水市优秀共产党员···一块块奖章、奖牌,一摞摞荣誉证书都属于老班长,他成为了天水公路养护职工中一面鲜亮的旗帜。在诸多辉煌的荣誉面前,老班长说这些成绩属于他自己,也属于道班全体。

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老照片被人们珍藏,云土路成为了沥青公路,戏剧《双探亲》只被少数人记得,老班长也退休在家,更名为云山养管站的云山道班,因养护工作的需要依然坚守在公路养护战线上···(赵志刚  马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