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路新闻行业聚焦正文

远去的道班,温暖的记忆

日期:2022-10-24   |  来源:   |  浏览: 次

“哈蟆口,哈蟆口,山高石岩陡,路线不平车难走,短短八公里,冷汗遍身流。”

哈蟆口路段位于甘谷县天门山南坡,时光的镜头聚焦在上世纪70年代,天水甘谷县境内的定天公路山区路段盘山绕岭,跨越深沟水源,急弯多、坡度大、路面窄,雨天稀泥塌方经常不断,晴天尘土飞扬遮挡视线。于是便有了开篇的顺口溜,生动反映了当年哈蟆口路段行路艰难的情况,也被过往司机和沿线群众口口相传。

道班人,决心改变行路难的状况

甘谷道班的9名养路工负责养护着包括哈蟆口路段在内的15公里定天公路。虽然道班养护路段里程短,但是路况复杂,人员少养护任务却十分繁重。山区路段一到雨季,水毁和塌方接连不断,挑灯夜战进行抢修的情况也经常发生。而另一边哈蟆口的部分路段连续下坡,弯道急,个别的路面不足4米宽,通行艰难的路况也像沉甸甸的石头一般压在道班人心头,时常带给他们失落感。如何改变哈蟆口路段行路难的状况,成了当时甘谷道班一群人的心病。1969年开始,他们统一思想,改变思路,挖山加宽改造路基,削去山崖以减少弯道,逐步开始对哈蟆口路段实施改造。

64000,一个惊人的数字

挥起的洋镐狠狠地砸在石块上,几点火花飞溅开来,旁边的几个人手握铁锨迅速清理刚刚从山体上脱落的一堆黄土,就这样他们挖山一尺,路面加宽一尺。多年后,这些劳作的场景如同黑白电影的片段在老道班人的回忆里一帧一帧滑过。

日复一日的时间流逝,年复一年的春秋交替,没人记得他们用坏了多少把铁锨、洋镐。群众看在眼里的是,路面变宽了,弯道减少了,出行变得安全快捷了。

那些年的冬天,哈蟆口山区的寒风冰冷刺骨,吹裂了他们的双手,他们的两只脚也被冻肿了。到夏天,他们的脸都被烈日晒得脱了皮。“那时候干活的辛苦,你们现在的娃娃不敢想象啊,改造山区路段的弯道都是削掉一个又一个的山头,用铁锨铲,洋镐挖,架子车拉土来完成的。”今天,每当有年轻人和退休的老道班人聊天时,谈起社会的发展,老前辈总是会说到那些年的事,关于哈蟆口,关于取直弯道,关于甘谷道班的记忆。他们言语中表达的除了作为一名公路人的自豪以外,更多的是看到公路事业发展成就的欣慰,对更加美好未来的憧憬。

汗水挥洒冰雪化,洋镐落地土开花。甘谷道班的公路人在对哈蟆口路段持续多年的改造工作中,创造了一个惊人的数字,累计挖山的土石方量64000多立方米。

道班,成为远去的记忆丰碑

抬高路基,加宽路面,自备养路砂石,新建涵洞这些字眼在纸张泛黄的甘谷道班文献资料里多次出现,当然还有张金安、武香本、孟维生、颉成来、安定娃……这些道班职工可爱的名字。

翻阅旧资料时了解到,甘谷道班积极开展民工建勤,指导好多公社的公路都做了路面加宽,降低坡度,铺上了砂砾。道班派出帮助修建县社公路的人员,走遍了甘谷县境内的边远山区,他们和群众同吃同劳动,努力改善乡村的出行条件,受到了群众的赞扬。当年甘谷道班在养护公路的同时,还进行植树绿化,养殖种地。道班人和十里铺公社的群众一起栽植杨树四万余株,道班人员分路段负责看护,树木的成活率达95%,道班人的精心呵护化成了公路沿线绿色的风景线。他们在公路两边的荒山沟上平整土地,种上洋芋和麦子,道班的房前屋后也种一些白菜、萝卜之类的蔬菜,养殖的猪和羊提供肉食,猪羊的粪便也能积攒一些种地用的农家肥,勤快的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自力更生地改善了大家的伙食。

甘谷道班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和养护体制改革的需要已被撤销二十几年。如今,道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道班生活中的欢乐与辛酸也一同被尘封进岁月里。只有墙面斑驳的老道班房,它不言不语的静静站立,彰显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成为老道班人职业生涯的回忆和寄托公路情怀的丰碑。(天水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供稿)